sz1961sy

博客随笔(25)新浪IT新闻的业内地位正在走下坡路

潘燕辉《在网络新闻上击败新浪的可能性探讨——网络新闻的一些观感》 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3/39026.html )
及胡一万《谁来挑战新浪新闻》 http://www.itsway.com/web/articleview.asp?id=3025 )都撩起了网络新闻界的年终热点。其实,还在2001年底这个问题便已在网络新闻界中讨论,因为当时流传着“2002年是新闻网站春天到来了”的说法。回过头看一下,2002年中国的新闻网站已由10个重点网站发展到80个,但是除了千龙网、东方网、新华网、人民网在业内的访问及影响逐渐起色外,其他还是因为原创及整合网络资
源能力(技术、资本、人才都是重要因素)欠缺而未能如愿。

再从新浪IT新闻的影响力这个方面分析,笔者认为以新浪IT新闻的投入与产出相比
已在走坡路:

首先,新浪IT新闻的每年总投入超过150万元直接工资支出及不少于50万元稿费,
仅此二项是够现有新闻网站所不能比较的投入。

其次,新浪IT新闻的影响力(以PV为标准)已从它高峰期下降了30-50%,这里要注意的是中国网络用户已从3年前至今增长了200%以上,而看新浪IT新闻的人反而减少了,这是一种负面影响力指数。

第三,今天的新浪IT新闻以厂商新闻推动广告收入的模式,促成了它的新闻模式门坎不再是向中性媒体发展、往往是受厂商广告推波助浪形成高峰。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ChinaByte与天极合并之后的IT新闻几乎很难被业内引用,可以隐约地看到网络新闻并非 news.google.com 那样的机械堆积或排序而最有“杀伤力”,而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新闻卖点当网络新闻都类同化之后,新闻不再仅仅是有钱投入便会更好那么简单。笔者曾写有《开枪,为ChinaByte送行》一文为ChinaByte做的IT网络新闻模式的灭失而可惜。

写此文仅仅是回应潘燕辉及胡一万两位文章的另一种个人观点,我记得上两周在杭州见到孙坚华时也讨论过与此类似问题的看法。

2003年元旦 18:28 Beijing

March 30, 2004 in media | Permalink | Comments (0)

博客随笔(24)微软公司与3721结成域名服务合作伙伴之说严重失实!

今天读到新华社北京12月1日专电(记者李杨)《微软与3721结盟 IE浏览器支持网络实名》 http://tech.21dnn.com/28/2002-12-1/111@552165.htm )一文,有2段有严重错误:
原文“记者近日从3721网络实名公司获悉,微软公司与3721结成域名服务合作伙伴,微软IE浏览器支持3721网络实名。”这一段严重错误理由是:
1、法律上错误:在ICANN的“域名服务(DNS Service)”体系中有二种,一是顶级域名服务(gTLD),一是地理域名服务(ccTL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现有一个办公室)及信息产业部仅仅授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管理.CN域名(ccTLD)服务,没有第二个机构被允许授权经营“域名服务”。因为域名服务体系是一个互联网基础服务。
违反我国国家有关规定,特别是《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第十一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域名注册服务机构须向信息产业部备案。未经备案,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从事域名注册服务活动。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四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四条的规定,妨碍我国境内互联网域名系统正常运行、擅自设置域名根服务器、擅自设立域名根服务器运行机构、未经备案擅自从事域名注册服务活动或者超出备案的项目提供域名注册服务的,由信息产业部责令限期改正,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或处3万元以下罚款。
新闻攻击中文域名,与我国国家政策冲突。第七条 中文域名是我国域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产业部鼓励和支持中文域名系统的技术研究和逐步推广应用。
有关说明参考下列两个网站:
www.icann.org
www.cnnic.net.cn
2、技术上错误: 本质上,3721提供的“网络实名”服务是一个“一对多”(one to more)地址栏搜索引擎服务,不符合DNS树状结构的“一对一”(one to one)技术结构要求。
有关说明参考下列专题:
《2002年ICANN上海会议》 http://tech.21dnn.com/28/2002-11-25/Zt116@901.htm )
“3721总裁周鸿祎说,目前有两种方式支持母语上网:一种是中文域名。但中文域名自2000年启动以来,由于常常被抢注,纠纷不断,发展缓慢;另一种是网络实名,即在地址栏内输入关键词,通过一个对照表进行解析,查找到名字对应的网址,再通过浏览器链接到对应的网站。”
这一段严重错误理由是:
1、逻辑上错误:“支持母语上网”不是一个寻址问题,而用母语做寻址问题是3721总裁周鸿祎说的问题本质。
2、技术上错误: 因为用母语做“寻址”问题目前有三大块:
一是“国际化域名(IDNA)”,在2002年ICANN上海会议上,已形成了决议,在中文(中国、日本、韩国)国际化域名方面己在10月24日由全球互联网标准化组织IETF推出了一个可操作标准。它的技术模式是“一个数据包对一个数据包(PACKAGE TO PACKAGE)”,其中IETF的建议包括下卸可以翻译不同语言的“客户端”。这个体系包含在域名体系(DNS)中。因此属于全球根服务器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面个全球每一台电脑的服务,“中文域名”指中文,“西班牙文域名”指西班牙文、“印度文域名”指印度文,等等。
二是关健词(Keywords)服务,它又分为2种(下面仅举例):
第一种是由美国RealNames公司1998年推出的Keywords服务,RealNames公司有微软公司20%股份(2002年5月13日宣布关闭,关闭前有35个国家客户),在中国有CNNIC在2001年8月4日推出的“通用网址”:它们的特点是按域名体系(DNS)树状结构的“一对一”(one to one)技术结构要求而用“一个数据包对一个数据包(PACKAGE TO PACKAGE)”技术,因此它在CNNIC“通用网址”中的“客户端”是与“中文域名”兼容的。
第二种是韩国Netpia公司1997年推出的“母语网址”(Native Language Internet Address),另一3721“网络实名”(1999年推出),它们的特点是按“搜索引擎”原理做浏览器地址栏“一对多”(one to more)寻找,因为它突出了“浏览器地址栏”引导方便,因此做全文“搜索引擎”的百度公司(www.Baidu.com )在2002年5月17日便推出了“IE搜索伴侣”(免费),本质上都属于同
一技术。
三是“搜索引擎”
全球的“搜索引擎”从Yahoo出名、现己到了第三代并引导出了“寻址”工具,上面提到的百度公司“IE搜索伴侣”(免费)、还有搜狐公司等的产品。
3、法律上的错误
抢注问题是一个“争议仲裁机制”的问题,以上三大类用母语做“寻址”的产品,“搜索引擎”“寻址”工具是免费的,不存在争议仲裁问题,而“中文域名”、“通用网址”各有一套“争议仲裁机制”是合法的机制,反过恰恰是3721“网络实名”(1999年推出)至今无资格及无法解决“争议仲裁机制”的问题。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11月21日讯(记者钟蓓 张渝)报道的把提供网络实名注册服务的北京因特国风网络软件科技开发公司( 3721网站)作为第二被告告上了法庭。20日,成都市
中院正式受理这起全省首例网络实名侵权案。中国律协的郭振忠律师认为,网络实名涉及保护公共利益问题,应由政府来直接负责,而由商业公司负责难免难以管理规范。正是此文中转达“3721总裁周鸿祎说....”的错漏之处。

有关说明参考下列网站及文章:
www.netpia.com
www.baidu.com
www.3721.com
《网络实名遭抢注 美容店将3721告上法庭》 http://tech.21dnn.com/28/2002-12-1/111@552184.htm )
2002.12.1. 12:24 写于北京

March 30, 2004 in DNS Keywords | Permalink | Comments (1)

博客随笔(23)黑掉“博客中国”并不等于博客会沉伦下去

关于“博客中国”在2002年11月11日被彻底地黑掉、还连累了同一台服务器的另外三个网站(这一点可能是大家还不知道的),大家已在网上谈了不小。从种种迹象看,方秀才兴东先生不觉意地得罪了人、正如有人指我“把所有(俺不知它指称“全部”或是“大部分”)IT记者都得罪了,恐怕找3位知心IT记者都难”一样,有方秀才这类软硬不吃的,也有俺这种网上软硬都吃(“随笔”而至)的自称博客存在,至少证明今天的中国并非不让“另类声音”存在,而是“网络之大,何处不容博客!”之理。

不过,从技术的角度看,黑掉“博客中国”容易得很:我第一次发文时便发Mail给方秀才兴东,告诉他“博客中国”网站“不堪一击!”。因此,把“博客中国”一天天攻击直至黑掉,不算什么专业级水准。这是方秀才兴东自己不懂得自爱之故,广东人说法是“引人犯罪!”
当然,说“博客中国”网站“不堪一击”总是一个它历史上的短暂过渡,因为这次黑掉“博客中国”之后这么多人支持方秀才,证明“博客中国”在道义上是得到支持的,毕竞近3个月来、它引起的媒体关注是“零”成本效应带来的。
上周日看了“陕西卫视”《开坛》节目,这次在上海会议展览中心旁召开,几位学者谈到“三个代表”理论与理论界的发展时说:先进生产力应与先进文化相结合,先进文化不一定是现代文化或中国文化,衡量它是否定“先进文化”应看它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把这种解释套在“博客”文化传播上,如果国内外互联网都认可“博客”文化传播模式,不论谁想怎样“款待它”,黑掉“博客中国”并不等于会促成中国这些自称是博客者会沉伦下去。
不是吗? 大家继续“博客”下去看吧。

2002.11.15. 19:20 写于Beijing 办公室

March 30, 2004 in Weblogs | Permalink | Comments (0)

博客随笔(22)并不是互联网“黑”!

10月27日拙文《博客随笔之(16)秀才方兴东遇到兵》 http://act1.it.sohu.com/itwriter/wenzhang.php?aid=2436&uid=50 )笑说“书呆子”评论家----方兴东的可爱,今天读到方兴东的《第一次领略互联网的“黑”!》 http://www.blogchina.com/web/articleview.asp?id=1964 )一文,又觉得方兴东的观点又出错了,因为并不是互联网“黑”,互联网是一个数字空间,是一个工具,它无“黑”或“白”之分。
方兴东秀才遇到的是不愿出面的对手躲在网络后面使“黑手”,结果是又一次“秀才方兴东遇到兵”,干急而已。
不过,毕竟方兴东还是一个泡在网中很可爱的“IT评论家”,中国互联网确实还有多一个方兴东生存机会与发展的需要,因此,不论谁出于什么目的,是要“灭”方兴东、“支持”方兴东、“不理”方兴东凡此种种,都不会让方兴东轻易的改变主意,因为这才是方兴东可爱的地方。
谁说这种“稀有品种”不该保护呢?
当然,记得有一位领袖教导这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必有回报。”
互联网其实没什么江湖,互联网的所谓“江湖”是有人想操纵网络,不过其实很难,因为事实上无太大可能:网络是没有赋予特权的工具。

2002.11.14. 16:17 写于Beijing办公室

March 30, 2004 in Weblogs | Permalink | Comments (0)

博客随笔(21)域名业界人士评《捆绑3721遗弃CNNIC 微软MSN8图谋本地化》

在国内域名界,万网公司的“易域”网站(www.eachnic.com )论坛---易域论坛中“域名/网址经验交流”分坛可以称之为域名业界人士最有人气的交流场所。各种有关域名评论都可以及时得到反映。下面是11月11日开始网友“大东”转贴《捆绑3721遗弃CNNIC,微软MSN 8图谋本地化》一文之后大家的评论。

大东 Posted - 11/11 : 02:47
------------
原文网址 http://www1.donews.com/donews/article/3/36122.html

转贴:捆绑3721遗弃CNNIC,微软MSN 8图谋本地化

Fisher Posted - 11/11 : 08:30
--------------------------------------------------------------------
如果说网络实名靠浏览器的边,那么MSN8.0与网络实名的关系真是干卿何事,
3721将自己的产品与最近风光的MSN8.0有意绑在一起扯,难免有点献媚MS的感觉!

Chinesedns Posted - 11/11 : 12:55
----------------
8月份down了个MSN8.0测试版, 装上后使用竟要收费! 弃之, 重装MSN7.0.
微软正急于在中国在找合作伙伴, 据称还想吞并Sohu, 味口不小.
周鸿祎也是个很人, 与微软走到一起, 中国互联寻址又不平静!
网址还是有些乱, 不如域名稳定, 那是标准, 什么浏览器都得支持!

坚决打倒一切丑恶现象 Posts Posted - 11/12 : 18:26
----------------
quote:Chinesedns Posted
----------
同意

sz1961sy Posted - 11/13 : 10:47
------------
TMD,这篇文章竞然不见有人说它把MSM 8讲错了,放什么屁!

Fuzhouman Posted - 11/13 : 10:55
--------
MSN是一个平台,并不是某种软件。。。现在的所谓的网络记者啊。。。不好好学习新东西,整天忙着要钱做鼓吹手,总有那么一些人,连AOL和MSN的服务都没用过,就写出什么比较MSN,AOL,MSN战略等等“文章“,哈。。别烦我,你知道AOL和MSN是什么东西吗?知道?上帝笑了。。哈哈。。。

sz1961sy Posted - 11/13 : 10:59
--------
msn 8平台?

Fuzhouman Posted - 11/13 : 11:05
-------
在美国,MSN大体是这样的:
网络接入--基础
MSN Explorer & Messenger--工具
MSN Alert 等等--服务
MSN Website -- 社区
...
总之,微软为美国用户提供一整套的服务,AOL的模式也差不多,只不过AOL现在占有大部分的市场份额,MSN只有它的1/5左右。。。

sz1961sy Posted - 11/13 : 11:36
--------
似乎俺的文章是讲msn 8作为工具的问题,因为作为平台的.net与3721什么屁关系都什么,更与Realnames无关。

Fuzhouman Posted - 11/13 : 11:41
--------
所以说呢。。。<<捆绑3721遗弃CNNIC,微软MSN 8图谋本地化>>这种文章是垃圾。。。只是过是一群文盲在混淆视听。。。

bigname Posted - 11/13 : 11:46
------
quote: sz1961sy,当然,你文章永远是不会错的。因为,老师布置下来的大纲都很清楚了,同学们都是这样写的,怎么说是错了呢?不可能。。。。

Fuzhouman Posted - 11/13 : 11:50
--------
学生没错,那就是老师错了,那你找老师3721去...

laozhou Posted - 11/13 : 13:44
--------
呵呵,有人喜欢自取其辱

Fuzhouman Posted - 11/13 : 14:01
-------
To bigname, laozhou:
你们知道什么叫无知吗?猴子喜欢伴人样就是无知,不过猴子还有点自知之明,会乖乖的躲到动物园去,那么你们呢?还在这献丑不成?

我可不像有些人,总喜欢写文章打着3721或者别的什么旗号,告诉民众,我是老大,我对Microsoft并不在意,哈哈。。。

告诉你,最早死的是3721

=================
以上评论,纯属业内人士观点,转贴于此并不代表本人支持或反对。如要查明出处,欢迎去国内域名业界“第一坛”找版主“阿超”聊聊,他最欢迎业内同行去灌水,而且近几万注册用户天天有几百人同时在线交流。

P.S.
本贴链接:
http://www.eachnic.com/club/topic.asp?TOPIC_ID=33867&FORUM_ID=1&CAT_ID=1&Topic_Title=%A1%EF%D7%AA%CC%F9%A3%BA%C0%A6%B0%F33721%D2%C5%C6%FACNNIC%A3%AC%CE%A2%C8%EDMSN+8%CD%BC%C4%B1%B1%BE%B5%D8%BB%AF&Forum_Title=%D3%F2%C3%FB%2F%CD%F8%D6%B7%BE%AD%D1%E9%BD%BB%C1%F7

2002.11.13. 14:48 写于Beijing 办公室。

March 30, 2004 in DNS Keywords | Permalink | Comments (0)

博客随笔(20)中文域名前景突起波澜?

中文域名的问题上篇随笔已作了介绍,这里是针对sina网 2002年11月06日 08:25转载《北京现代商报》的一文,题目是《中文域名前景突起波澜 传可能放松控制》 http://tech.sina.com.cn/i/c/2002-11-06/0825148243.shtml ; ),是记者屠建路写的,这篇报道很忠实地传递了3721公司对“中文域名”的解释,不过,“多次参加ICANN和IETF有关会议的3721公司有关高层”显然对“中文域名”的解释是未准确地表述,因为在这次ICANN上海会议上,有关“中文域名”的会议有三次:
一次是10月28日下午的ICANN召开IDN会议,
一次是10月30日上午9:45公开论坛IDN委员会主席(日本)加藤干之先生作的报告及陈述、
一次是10月30日下午JET(CJK)协调会议(属于IETF技术会议),本人全部参加过三次会议,并采访了关健的几位专家,他们的答案并不是这篇报道中3721公司有关高层所陈述的。
有关的采访报道将陆续公开,建议对中文域名问题感兴趣的媒体同行去采访中科院钱华林教授、胡启恒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他们是“中文域名”项目中国最权威专家及最高层推动者。
2002.11.9. 17:19 写于Beijing办公室

March 30, 2004 in DNS Keywords | Permalink | Comments (0)

博客随笔(19)3721与微软合作推“中文域名”?

刚刚从上海参加完ICANN会议回来一周,在忙完一些事之后今日才开始“补读”过去二周IT新闻,其中一条特别吸引我,题目是:《3721与微软结成中文域名服务战略合作关系》 http://tech.sina.com.cn/i/c/2002-11-04/0811147698.shtml ),作者是《北京现代商报》记者屠建路,这篇文章的题目显然又是在误导人:“中文域名”与3721/微软的合作至今是两回事:
“中文域名”属于“国际化域名”(IDN)问题,与“英文域名体系”(DNS)是同一个体系,最近(10日24日)全球互联网标准制订组织IETF已为“多语种域名”批准了三个“标准”,这次ICANN会议也通过了“国际化域名委员会”主席(日本)加藤干之的报告(Internationalized Domain Names),可以说,以CNNIC发起、联合TWNIC、HKNIC、MONIC组成的协调组织CDNC,再联合JPNIC、KRNIC共6个NIC为首组成的JET技术工作小组已在全球“国际化域名”(IDN)问题研究、应用及标准化方面领跑了原NSI(现Verisign)及3721是其中一个成员的MINC协调组织(以I-DNS公司为首)的工作。这个工作的技术基础是域名体系的“一对一(one to one)”原则扩展为“一个数据包对一个数据(PACKAGE TO PACKAGE)”,其中IETF的建议包括下卸可以翻译不同语言的“客户端”。
而3721的技术是搜索引掣范畴“一对多”(Yahoo目录表在地址栏寻找方案),是互联网标准制订组织IETF不会考虑的方案,3721在Realnames提供IETF的Keywords方案中都不如。
简单说,微软与3721的合作,只是关于搜索引擎的合作,或者说,3721是继中文EXCITE和搜狐之后,又一个被微软选择作为浏览器搜索引擎服务商。以前搜狐与微软合作的时候,也没见过搜索宣传说要开展中文域名合作。因此,《3721与微软结成中文域名服务战略合作关系》的说法要么是一种无知的表现,要么是一种误导用户的技巧,未知3721的专业技术人员会如此让媒体记者笔误。真莫名其妙。
2002.11.9.16:53 写于Beijing办公室

March 30, 2004 in DNS Keywords | Permalink | Comments (0)

博客随笔(18)试答《职业》杂志的“博客”采访提纲

2002-11-8 18:05:00 方兴东写了《一份颇具挑战性的有关“博客”的采访提纲》 http://www.itsway.com/web/person.asp?author= 方兴东 ),确很有趣。不知方兴东会怎样答,不过,在此试加以作答(纯属好奇,不是标准答案:“博客”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一、又一个革命时代到来了?
1. 从"博客中国"网站的外表看起来,博客网站和一般的个人网站或BBS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许多人认为"博客"不过又是IT业炒作的概念而已。您做为"博客中国"的发起人,能否给公众做出一个明确的说明?
答:每一个ICP网站都是那么几层结构及要表达内容,但是如果因此说看网站外表而判断类同,正如一份专业杂志与科普杂志不可类比一样,因为后二者它们的读者群是不同的。
个人网站或BBS是个人表达或主题表达的Web形式,而“博客”是个人精神精华的群体集合形式。IT业炒作指的是对产业的趋势、产品预测,而“博客”是一种个人观点表达,它源于“头脑风暴”交流、软件(语言)程序完美过程,是同业的思想交流模式。
作一个比喻:没有传真之前,只有耳听手记传文,没有电子邮件之前,传真是摸拟信息,这是一步步的信号水平科学化,然而,在Web形式中,“博客”把之前的各种传递、交互手段都更加随意了、更加面向公众化了,因而表达的效果、影响力是以往任何时间更加具有个人网站或BBS所无法比拟的,“博客”表达已实现了媒体功能,因此,它是ICP中最有影响力的“头脑ICP”。
2.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对传统造成冲击,博客对传统的冲击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博客”是兼容了传统的个性化表达优势,因此不应说“都会对传统造成冲击”,而应该说:有了飞机之后,火车、汽车、轮船运输仍然会一样各自发挥优势与需求而正常运转。然而,在思想传递方面,“博客”是吸收了“个人专栏”、“个人网站”、BBS、Mail-List的一些优势并超越了它们,这便是以实名制为原则的观点个性化表达。
3. 1998年的博拉吉报道和2001年的9.11事件可以说是博客进入公众视野,获得发展的历史性事件,在偶然性的背后,博客是否是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发展的必然产物?
答:“博客”不是今天才有,不过它必须在互联网成熟的群体中产生。在ICANN的2002年上海会议上,本人采访Release 1.0论坛主席、被称为“Internet大师”的埃瑟.戴森(Esther Dyson)是否知道Blog? 她说,知道Blog,“但是,我不是Blog”。因此,是否“博客”与互联网精神及发展并不相关。
注:Upside商业周刊认为Esther Dyson她是全球“数字化精英100人”中名列第12位,是第二任ICANN主席,第一位、第三任即现任主席是“互联网之父” Vinton G. Cerf。
二、是骗子还是"堂吉诃德"?
4. 您写了一篇文章称博客是互联网的第四块里程碑,在"博客中国"的网站上有一句话:博客之于知识,就如Linux之于软件,Napster之于音乐。人们从博客网站上看到的表面现象是一些文章的链接,人们不能不质疑关于博客作用和地位的论断:这会不会又是一个IT业的泡沫神话,尤其是在您所说的"互联网的疗伤时代"?
答:“博客”是否算是互联网的“第四块里程碑”也许言之稍早,但是它把互联网的最本性东西:“知识共享”加以充分表达。
“博客”文章的一个特点是技术上把别人的文章链接忠实地保留,其实近一年来不少新闻网站已很注重这一点,例如,千龙新闻网(www.Beijingnews.com.cn )的一些原创文章,这一方面是发布系统上的技术进步,而本质上是著作者或写作者对别人的忠实引用。在近几百年的西方科技史中,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或思想忠实引用,后者在“科学检索”上甚至形成了一套学术评估体系。可惜,在不少揭露国内“学术腐败”现象中,我们看到把别人/前人忽略成了一种流行,因而一种夜郎自大式“学术腐败”现象不仅仅是在IT业的泡沫神话中十分突出,而且在各种必须脚踏实地研究的学科,我们见到到处是“前无古人”式结论。
这是一种悲剧,它的危害仅仅用“互联网的疗伤时代”来解决还是不够的,它还要有更积极的办法。“博客”便是其中的一种。
5. 《中国博客宣言》中指出,博客在中国不仅是航海者,还是盗火者,为什么描述得如此悲壮?
答:不论是“航海者”,还是“盗火者”,其实是一种拓荒的含义。因为中国民间有一句俗话:“瘦田无人耕,耕后有人争”。这几个月“博客中国”网站的发展便可以完全用这一句话表达。
当然,博客不属于任何人,它是属于一种表达方式。“博客中国”网站仅仅是博客理念的其中一个传播者而已。
因此,“是骗子还是"堂吉诃德"?”的问题其实不用再答了,因为上面的答案已回答了:No!
三、博客比我们更聪明吗?
6. 一个群体一般都有共同的信仰、特征和遵循的原则等,甚至还有群体的内部语言、眼神、动作等,您认为是否可以说博客已经或将会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有自己的博客文化呢?
答:物以类聚,不是冠以“博客”之名才显得特别。但是“博客文化”可以从大家熟悉的“未来学家”、“网虫”之类中去找到类似的特点。大家也都知道,不少“未来学家”甚至被当时的人当作“疯子”、而“网虫”一簇在中国也是经过三年左右时间被大家接受。姜奇平在《互联网周刊》时曾说过一句话:“希望刊物的员工是网虫出身”。
7. 是不是学历较高、知识比较渊博的人,以及IT界人士在博客中占的比重比较大?
答:目前对网络(它仅仅是IT的一个很小部分)较有兴趣的人,比较接受“博客”观念。但与IT的渊博相比,这些人不能算是学历较高、知识比较渊博的人,因此,本质上与学历及知识无相关。
8. 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博客?
答:博客不是学术水平标准,因此无“优秀”可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一个博客”的讲法比较客观。本人的答案也不算是答案是:你自己去看一些博客网站,找到与别人的共鸣点时,应该便算成为一个博客。因为博客无标准之故。
9. 您是怎么成为博客的?您觉得做博客最大的乐趣是什么?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答:“博客”的名称不是先有“名”再造“实”,而是原本便有“博客”现象,不过这个名称出来之后,大家认可了,于是以前的其他“别名”被“博客”取代了。
本人认为:做“博客”最大的乐趣是“知识共享”。
“博客”最大的障碍是与“知识共享”精神背道而驰的网络行为甚至更恶劣的“知识霸权”行为。
“博客”最大的挑战是“知识无疆界”中找到自己的“知识疆域”(个人知识空间)。
10. 不管做不做博客,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着信息的汪洋大海,我们怎么样才能不做信息的奴隶,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需要的信息并把它消化掉呢?
答:一个人在30年前读完自己专业知识需要90年时间,这是当时《情报学》或《图书馆管理学》课程中表达“信息暴炸”的表述。事实上,与当时信息检索工具较落后有关。不过,在数字时代,我们知道,用搜索引擎可以从全球5000万个网站(址)、每天新增的几百万个互联网页中,让自己真正“永远”读不完同一类信息,因此,“博客”其实便是一种遵重别人工作、汲取别人成就、缩短自己的学习、工作、研究、商务所需而与人“知识共享”的途径。
因此,本人认为,迈上“博客”之路,便是网络时代一个现代人真正站在别人肩上发展自己、不断寻求发展而进行的一种途径。回答到此,有关“博客比我们更聪明吗?”的答案也已有了,即:“博客”(作为动词时)是一种聪明人的学习方式,但“博客”(作为名词时)却可能还不见得比别人聪明。“勤能补拙”、“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古人训导,也许便是博客个人的座佑铭。
四、博客有"前(钱)"途吗?
11. 大家都很关心一个问题,就是做博客能否成为一种谋生手段,博客网站能不能进行商业运作?
答:“博客”是一种表达方式。这个问题恰如有人问:“写作能否成为一种谋生手段吗”一样,写作的作品要成为商品才能实现。“博客”同理。
博客网站能不能进行商业运作要看有无人有兴趣投资。大家知道.COM公司全球资本投了不少,但仍然是亏损大于盈利,博客网站作为网站与大环境一样,有人感兴趣肯定可以进行商业运作,但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表达清楚的,因为目前理解“博客网站”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12. 您曾经说要用1000块钱打一个赌:4年后,中国大多数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都将是博客或准博客。既然您这么有信心,现在敢下更大的赌注吗?
答:这个问题是方兴东讲的,不过俺认为不用4年后,可以提前2年。而且方兴东的赌注也下得太小了,不够刺激,俺不陪他玩:除非他下再大一点赌注并订下一些标准,找几位公证人,否则怕他不认输。哈哈。
谢谢您提了这些够深思熟虑的问题,尽管俺不知方兴东如何回答,但俺用了120分钟才一个字一个字写完,真是有难度呵。而且回答得很随意而已。

2002.11.8. 22:32 写于Beijing office

March 30, 2004 in Weblogs | Permalink | Comments (0)

博客随笔(17)千龙新闻网的形象给谁理解?

2002年10月28-31日本人去参加全球互联网“联合国”ICANN上海(2002年)会议,收获很多,10月28日在上海开会时发现“硅谷动力”BBS上,有人推广起俺这个品牌了,尽管是出于不太善意,不过,“臭名远扬”从营销学的角度,是一种成功模式。
回头说说本题目,它是受《千龙简报》第四期上“公司形象和谁有关?” http://www.21dnn.com/jianbao/20021024/04.htm )一文激发而成的。因为这次ICANN上海(2002年)会议,我带去了四件代表公司形象的交换品:

一是带上名片,千龙新闻网的名片设计很特色,手感似扑克牌:一面故宫红印着一条龙Logo及中文“千龙新闻网 www.BeijingNews.com.cn ”、一面白色底印故宫红色一条龙Logo及中英文资料,带去8合(800张)名片用了3合(300张),换回约200张约40个国家与地区参会代表名片。

二是带上“千龙网”---千龙网络直播 新闻发布新天地(Netlive),千龙多媒体部的98%中文彩色折页广告页,约80份。广告上网址是:www.Qianlong.com 。

三是带上“千龙网”单页千龙新闻网的中文双面宣传彩页。约200份。网址是:www.Qianlong.com 。

四是带上精美透明匙扣包。“千龙新闻网 www.21dnn.com” 是印在其上。

另外,我自我介绍时总拿贴有“千龙新闻网 www.BeijingNews.com.cn ”POP的的相机、录音机(“网络第一天人”Esther Dyson第二次为我在她的著作中文版上签字时,问我是否喜欢她手上拿的Google的POP时,我说好吧,从此Google的POP也在俺的录音机上了)。并告诉他们:“我是BeijingNews的记者,我们是北京市政府支持的Web NEWS,是中国最大的新闻网站,我们不仅有中文频道,还有英文频道BeijingPortal”。

把以上的情况说明,是因为,在这个全球互联网“联合国”ICANN上海(2002年)会议上,英文是沟通主要语言,549位参会人员仅有60多位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代表,在各会场,不论是谈IPV6、IDN、JET、gTLD、ccTLD、IANA、董事会等会议,讲中文的人都是屈指可数。下面是本人与他们接触后,对千龙新闻网的形象给谁理解这个问题的结论:

第一,如果说“千龙网”是仅仅给中国人看的,那么是千龙投资方可能要纠正的一个基本误区:网络不受地区、语言、种族隔绝。因此,对别人说是“Qianlong”,本身便是一种与网络传播价值有矛盾的表达。

第二,从某一个全球性流量监测网站上知道,21DNN.com排在全球网站1000位左右,而BeijingNews.com.cn也排在10000位左右,而Qianlong.com 是默默无闻。造成这个原因有待千龙研究院的同事去分析,但它至少说明“品牌”的成本与代价问题未被充分用网络的故有特点去分析。

第三,这次带去的“千龙网”单页千龙新闻网的中文双面宣传彩页约200份很少被人拿走,倒是千龙多媒体部的中文彩色折页广告页大家拿后见到“Netlive”字样及一大堆图片、图表,连ICANN总裁兼CEO--Lynn与他的助手Mary小姐也明白,“互联网之父”---Vinton G. Cerf等拿过我送的“BeijingNews.com.cn”名片及千龙网小礼品之后,他们在29-31日每次遇到我,闲聊或打招呼时都记得我是BeijingNews的记者。

这便是俺要讲的一个有关千龙新闻网品牌形象的一段真实故事。它不针对任何人,但也许它对建立千龙新闻网品牌形象的同事有帮助,仅仅参考。

2002.11.5. 14:52 写于Beijing

March 30, 2004 in Weblogs | Permalink | Comments (0)

博客随笔(16)秀才方兴东遇到兵

“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讲的是文人难敌拿枪的,因此也有了毛泽东主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中国土地革命经验总结。
在IT业界,“黑客(Hacker)”常被人称为网络“特种兵”,黑客是互联网上除了无所不在的病毒之外,最让人头痛的不速之客。“他们瞄准一台计算机,对它进行控制,然后毁坏它。”——这是1995年美国拍摄第一部有关黑客的电影《战争游戏》中,对“黑客”概念的描述。
不过,与“骇客(Cracker)”相比,骇客显得特别“酷(Cool)”些,因为“黑客(Hacker)”它本来是专指那些酷爱电脑、热衷于程序设计的人,并没有一丝贬义。后来却逐渐演变成入侵者、破坏者的意思,成为让人们不齿的“骇客(Cracker)”。因此有人将“黑客(Hacker)”定义为利用通讯软件,通过网络非法进入他人系统,截获或篡改计算机数据,危害信息安全的电脑入侵者或入侵行为。把本来中性的网络“特种兵”---“黑客(Hacker)”也拉下水。
话说回来,在中国的IT评论界,有一位名气不小的“书呆子”评论家----方兴东,本来俺以为他是程序员背景的,但最近因有机会才见到他二次(一次是他到千龙新闻网与副总编谈宽带问题及与“新闻社区”、“科技频道”主管谈合作问题,另一次是21CN内容副总监程新潮约Enet、ZDnet china、方兴东与我聊一些未来合作问题)才发现,他的IT评论原来是非计算机专业背景。因此,俺才终于把他划归“IT秀才”行列。
之所以要把方兴东称为“IT秀才”,是因为他最近二个月弄了一个与“IT大兵---骇客”叫版的网站,其名称叫“博客中国(www.itsway.com )”让人感到这厮是换梁换柱,而网面上的作业模式却被怀疑是“克隆”了一帮“牛”气十足“兄弟姐妹”。于是乎,“IT大兵”们开始是划清界线,可能是无效果原因;接着是口株笔伐,可能“书呆子”又不领情;然后是主动运送“弹药”(例如,中文网址、服务器之类)换阵地;没想到,这个“IT秀才”方兴东还不领情,因此,面对“无可救药”的“IT秀才”方兴东,这次“IT大兵”们终于忍无可忍:让人先贴带“黄”的贴子去“博客中国”网站BBS,迫使“IT秀才”呛忙关了BBS;在见此招也伤害不了“博客中国”,只好使出“IT大兵本色---骇客”手段定时让“博客中国”网站出现当网。
以上故事,纯属推测,如有雷同,实为巧合,请勿介意。
更多博客中国的故事,将会陆续在本随笔中献上。
如有版权争议,敬请及时提醒,以便应付庭诉。

2002.10.27. 11:42 Beijing

March 30, 2004 in Weblogs | Permalink | Comments (0)

« Previous | Next »
My Photo

About

Recent Posts

  • 博客随笔(35)真方兴东与ID“方兴东”在较劲?
  • 博客随笔(34)华为能面对思科的非关税市埸壁垒吗?
  • 博客随笔(33)思科起诉华为案对谁的信用冲击更大?
  • 博客随笔(32)网络经济产业在逐步细化变实
  • 博客随笔(31)互联网的脆弱与机会
  • 博客随笔(30)为周鸿祎CEO的“快刀”干杯!
  • 博客随笔(29)被3721称为“沈姓记者”每天忙啥?
  • 博客随笔(28)文化与厂商营销之间
  • 博客随笔(27)方兴东之流是否不入流?
  • 博客随笔(26)炒作Google是否有其他厂商的目的?
Subscribe to this blog's feed
Blog powered by Type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