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1961sy

博客随笔(29)被3721称为“沈姓记者”每天忙啥?

这个题目也很带刺对吧? 其实造刺者是3721公司:在2002年12月2日上午8:50分左右,3721公司的男姓员工在北京市朝阳法院5层23室给近10位想听“蔡建勇诉3721民事侵权案”记者发放的二份(三页)资料中便用此字眼:“沈姓记者”。
很多人看后会心发笑告诉我:“你出名了!”,可是我却一点没感觉。
看了方兴东2003年1月2日《“博客中国”的由来:感谢微软》一文写道:“...虽然,写文章只占用我1/3的时间和精力。虽然,写微软的文章只占我所有文章的1/10左右。
但是,我觉得如果世界上真的摆着一条如此简便的成功之路,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退缩,而应该坦然戴着“无良、无耻”的帽子,“亮亮相了”。而且应该坚持,继续亮相下去。” http://www.itsway.com/web/articleview.asp?id=3041 )突发其想,近年来专骂CNNIC与百度的某商业公司及其公关公司老喜欢在网上指责本人:“除了替CNNIC和百度两个厂商当枪手,你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没什么价值了”,果真如此的话,说明指责者根本连本人每天忙啥都弄不清。虽然不必似公众人物(象方兴东)那样作交代,不过一些基本项目大体上也可讲讲:

首先,本人对IT事情,纯属业余客串,那个“不幸”被本网虫“串”上了,好不好受只有当事人才知。

其次,尽管是汤一介(教授)校长“中国文化书院”《中西比较文化研究》第一届学生,但从来不敢搬弄自已是“文化人”,宁愿承认自已是“商人”,因为20岁从学校踏进社会工作这么多年,都是在企业或管经济的政府部门工作,“铜臭味”自认很浓,也并不认为是错,没这些“铜臭”我自已不可能出国去见客户、也不可能1995年便用自己的Visa卡去美国纽约书店网购电子书(E-book)、向澳大利亚网站购物,本人认为“铜臭”无罪,只要是勤奋工作所获便行。

第三,比较被称为“非官非商”的CNNIC主任毛伟被人写了许多下流诗之后用@beijingnews.com.cn邮箱注明“来自千龙网”交垃圾群发公司向全球发送相比,我想方兴东遇到的微软与本人遇到的某商业公司骂毛伟还是算幸运。不过,还是那句话:厂商想垄断媒体戏弄公众是永远会失败,因为公众需要有不同的声音,不管那个声音是多么弱小,在互联网时代总会把一些该存在的正义或正直声音保留下去。

最后,回到主题,“沈姓记者”每天忙啥? 忙着带“铜臭味”的工作,但写IT相关的文章只占我所有工作的1/10以下。因此,9/10的时间是无什么创意,不过对社会可能有帮助,那就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联络超过50家媒体的《北京中小企业信用及融资服务活动》“媒体支持联盟” 联络人( http://finance.21dnn.com/finance/sme.htm )
。
因此,有人老“迫”我写IT类文章,本人只好一路奉陪下去,反正是随笔所至。

呵呵,又炮制了这一篇了。花了45分钟。
2003.1.3.18:03 Beijing

March 30, 2004 in media | Permalink | Comments (0)

博客随笔(28)文化与厂商营销之间

看完洪波2003年1月3凌晨(0:25:53)满肚子气写完的《关于Google的题外话》 http://www.itsway.com/web/articleview.asp?id=3062 )一文,一点气都没有,因为洪波反驳拙文《博客随笔之(26)炒作Google是否有其他厂商的目的?》 http://www.itsway.com/web/articleview.asp?id=3032 )
的问题并没有讲到点上。
拙文《博客随笔之(26)炒作Google是否有其他厂商的目的?》其实讲了二件事:一是关注Google成为媒体热点, 一是洪波把Google作为“文化”的不曾告诉别人之处。在中国媒体上,由于厂商营销的策略,一些热点往往带有风向性,但是拙文没有讲洪波任何个人的利益,仅仅作为把Google作为“文化”的不足作一个补充而已。

还好,文章的反应会这么热烈,现在再讲几点“文化”与“厂商营销”之间拙见:
在2002年,中国应用软件最具政治含义的是3721公司的“网络实名”,周CEO的解释是:“最后简单解释一下3721的名字,讲一个小小的故事,当初我创办3721的时候,我就面临一个问题,我的企业无论起多么动听的名字,无论是宇宙开发公司还是环球开发公司,都很难找到一个数字,我就取了3721,只要是中国人,不管是3721,就是这个意思。最近有人问我3721是什么意思呢,我突然发现,3721这四年来,正好吻合了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理念,我们做这个事代表了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也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所以我相信,3721这个3是象征了三个代表,谢谢大家。”(《3721总裁周鸿祎在互联网论坛发言》转自:新浪科技  2002年12月03 http://www.3721.com/news/news2002/021203_zc.htm ), 笔者对政治营销学研究不多,但是“厂商营销”冠上政治帽子,这也许是一种“文化”。
另一种“厂商营销”文化是方兴东批驳微软的那类,这里便不再复述。
还有一种是渗透式宣传,英文“做新闻”式,三大杀毒厂商互为揭短便是一个范例。新浪网与搜狐互告找词也是一招,凡此等等。
.........还可以罗列下去。
举这么多例子想说明一句:“文化”两字要珍惜它,否则“中国文化”会被厂商营销理念误入迷途。本人是最不愿把自已当“文化人”示人的,因为在中国媒体上真正够格讲“文化”的人确实不多,包括本人也不够格。
傅聪(钢琴家,傅雷之子)最近在“陕西卫视”《开坛》栏目中讲了一句话“文化催生音乐”,他举了很多大音乐家成功的历程,而傅聪成为音乐家确是在另一种环境下促成的。这也许是一种学院派“文化”观点,但是有兴趣去听一下汤一介教授讲“中国文化”精粹的人,对“文化”两字肯定知道其值得珍惜之处。

2003.1.3. 11:23 Beijing

March 30, 2004 in media | Permalink | Comments (0)

博客随笔(25)新浪IT新闻的业内地位正在走下坡路

潘燕辉《在网络新闻上击败新浪的可能性探讨——网络新闻的一些观感》 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3/39026.html )
及胡一万《谁来挑战新浪新闻》 http://www.itsway.com/web/articleview.asp?id=3025 )都撩起了网络新闻界的年终热点。其实,还在2001年底这个问题便已在网络新闻界中讨论,因为当时流传着“2002年是新闻网站春天到来了”的说法。回过头看一下,2002年中国的新闻网站已由10个重点网站发展到80个,但是除了千龙网、东方网、新华网、人民网在业内的访问及影响逐渐起色外,其他还是因为原创及整合网络资
源能力(技术、资本、人才都是重要因素)欠缺而未能如愿。

再从新浪IT新闻的影响力这个方面分析,笔者认为以新浪IT新闻的投入与产出相比
已在走坡路:

首先,新浪IT新闻的每年总投入超过150万元直接工资支出及不少于50万元稿费,
仅此二项是够现有新闻网站所不能比较的投入。

其次,新浪IT新闻的影响力(以PV为标准)已从它高峰期下降了30-50%,这里要注意的是中国网络用户已从3年前至今增长了200%以上,而看新浪IT新闻的人反而减少了,这是一种负面影响力指数。

第三,今天的新浪IT新闻以厂商新闻推动广告收入的模式,促成了它的新闻模式门坎不再是向中性媒体发展、往往是受厂商广告推波助浪形成高峰。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ChinaByte与天极合并之后的IT新闻几乎很难被业内引用,可以隐约地看到网络新闻并非 news.google.com 那样的机械堆积或排序而最有“杀伤力”,而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新闻卖点当网络新闻都类同化之后,新闻不再仅仅是有钱投入便会更好那么简单。笔者曾写有《开枪,为ChinaByte送行》一文为ChinaByte做的IT网络新闻模式的灭失而可惜。

写此文仅仅是回应潘燕辉及胡一万两位文章的另一种个人观点,我记得上两周在杭州见到孙坚华时也讨论过与此类似问题的看法。

2003年元旦 18:28 Beijing

March 30, 2004 in media | Permalink | Comments (0)

My Photo

About

Recent Posts

  • 博客随笔(35)真方兴东与ID“方兴东”在较劲?
  • 博客随笔(34)华为能面对思科的非关税市埸壁垒吗?
  • 博客随笔(33)思科起诉华为案对谁的信用冲击更大?
  • 博客随笔(32)网络经济产业在逐步细化变实
  • 博客随笔(31)互联网的脆弱与机会
  • 博客随笔(30)为周鸿祎CEO的“快刀”干杯!
  • 博客随笔(29)被3721称为“沈姓记者”每天忙啥?
  • 博客随笔(28)文化与厂商营销之间
  • 博客随笔(27)方兴东之流是否不入流?
  • 博客随笔(26)炒作Google是否有其他厂商的目的?
Subscribe to this blog's feed
Blog powered by Typepad